您当前的位置:解析肺热> 肺热课题

肺热证的发展趋势

发布时间:2014年08月04日

肺热证是温病气分阶段最为多见的证候类型之一。从《黄帝内经》时期到明代,医家对肺热证病因病机的论述各抒己见,概括起来病因主要为外感火热或风热邪气或风寒邪气。火热邪气或风热邪气或风寒入里化热,邪热壅肺,肺失宣降,痰热内阻是其发病的重要病机。到了清代,温病派医家以风温病定名温病肺热证,对肺热证的认识逐渐统一。

首先,讲述一下肺热证的病理:

伤阴:热盛伤阴是温病的基本病机。肺热证热毒炽盛于肺,患者可见持续高热、汗出、气喘、咳嗽咳痰等症状,这些因素皆可直接引起津液的耗伤。吴鞠通亦日:“温热阳邪也,阳盛伤人之阴也”,“盖热病未有不耗阴者”。

耗气:热邪能直接消灼津气,正如《黄帝内经》所言:“壮火食气”。气阴二者关系密切,阴津与气生理上互根互用,相互转化,阴足能生气,气旺可化阴;病理上互相牵累,阴病损及气,气病损及阴,温病过程中热邪伤阴明显,气也随之耗损,有一分阴伤便有一分气耗。如果在治疗过程中,误汗误下,则更伤气阴。另外,肺为娇脏,不耐寒热,易于受邪,无论是六淫外邪,或他脏的寒热病变,常波及于肺,易致肺之气阴伤。正如程国彭《医学心悟•咳嗽》所说:“肺为娇脏,攻击之剂,即不任受,而外主皮毛,最易受邪。”

血瘀: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血行脉中,全赖气的推动,气是血行的原动力。当邪热壅盛于肺,气失宣发而郁滞于内,则导致血行不畅,从而出现气滞血瘀及血瘀倾向。另外血行脉中,循脉周流全身。温热邪毒可损伤脉络,络伤血溢,离经之血便是瘀。

其次,了解肺热证的转归:

病变的中心环节是邪热闭肺,通常情况下,经过正确的治疗,经历邪去正虚的阶段,病渐向愈;如病邪太盛,或正气不足,则常见两种变证:心阳虚衰或邪陷厥阴,提示病情危重,预后较差。心阳虚衰症见:突然面色苍白,口唇发紫,呼吸微弱,四肢厥冷,舌质青紫,苔薄白,脉微欲绝。邪陷厥阴症见:壮热烦躁,神昏谵语,四肢抽搐,口噤项强,双目上视,舌质红绛,脉疾数。所以,在疾病的过程中,务必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做到及时准确的治疗。


 


 

上一篇:肺热证产生的原因

下一篇:肺热证的治疗原则

新浪微博二维码

银黄二维码

》电话:0731-82832787 》传真:0731-84476011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芙蓉中路194号 版权归湖南安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所有 》 备案号:湘ICP备2021003350号-1湖南安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安邦制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