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解析肺热> 肺热课题

肺热证的治疗原则

发布时间:2014年08月03日

通过对肺热证的发病原理分析,我们认识到肺热证是中医对整个医学文明的一个伟大贡献,它从整体和动态两个维度打开了我们对这一内脏类热病的认识。从整体上讲肺热证发病部位在肺,但是通过阴阳表里相生相克的运行机制,它会向周身扩展,引起其它脏器病理反应直至发展成周身性疾病或导致某一脏器严重病变,所以在肺热证的治疗上就要有像围棋上所强调的第一要领:大局观。医家不能只局限于肺或支气管等等,应从病变的周身发展以及通过其它脏器反制病灶的思维出发降伏病魔。从动态上是说,疾病在体内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不停运动的过程,当我确定它为某一疾病并针对性下药时,它可能提前转成另一疾病,使我们的药失去作用甚至发生反作用,就像用枪打飞碟一样,所以为什么中医说辩证施治而不说辩病施治,辩病就是说当你要打飞碟时,飞碟会停在那等你的子弹。从中西医比较对照的角度上看,肺热证涵盖了西医从感冒到支气管炎到慢阻肺到肺心病一系列疾病,从举枪瞄准飞碟时,飞碟的每一个点是一个病,但是它连贯起来就是肺热证。感冒可能是肺热证,但肺热证不一定是感冒,当你当作感冒治疗时,它可能变成了支气管炎。但是当我们治疗感冒时,我们能意识到它有可能的病变,我们作阻断或预防就会达到对疾病根本性的控制。中医说治未病从“证”的逻辑出发,让医家全盘锁定“敌人”,让“敌人”不致造成更大灾难,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目的,这是中国人独有的智慧!当然,想锁定“敌人”的动向不是简单的事儿,疾病不是一根筋儿的演变,借助脏腑经络的复杂“地形”“地势”会发生复杂变化,借助不同人的不同身心状态使复杂性加剧,所以“证”就需要辨,辨的本领就决定了谁是医圣,谁是庸医。(此段描述似乎有点夸张,中医强调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病人的生存质量是医生追求的唯一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对疾病进行更精确、安全、全面、动态的控制是根本性的原则。片面去强调什么理论甚至动什么利益上的念头,都不是一个医者该有的表现,更不配患者对你的尊重。医者应该在追求病人生存质量上做最大努力,在全面认识疾病上做不断学习和提升。

下面我们从中医和西医两个角度谈谈肺热证的治疗原则。

(一)从中医角度,关键是要关注人体的气机运行问题。

这里我们说的中医,不包含那种用西医的诊断方式看病然后用中药或西药的“中医”。

中医对疾病的认识是不断变化和进步的,所以才涌现了一代一代光耀千古的医学家。但是反过来看,每个医学家也都受到时代和个人的认识局限。那么,中医受中国文化影响把每个医家的观点奉为圭皋,也就产生了很多中医大夫对疾病认识局限。为什么不能形成共识或者共同标准?这个问题太复杂,这里就不做讨论,只是说这是事实。所以,对疾病更精准更根本的认识应该逐渐成为共识或者主流。肺热证在中医史的几千年里不断被演绎被诠释,在当代已经形成了一个趋于稳定一致的认识,而这个认识被大多数医生用于临床实践,并取得了日益丰硕的临床成果。那么这些认识和实践是怎样纠正了传统的认识错误呢?我们仅就肺热证来举例。

1、一些中医在辩证时,过分拘泥于热和痰。

一些中医根据患者咳嗽、咯痰、脉象等症状确诊为肺热证后,通常会将治疗中心放在止咳和祛痰上,药物选择也通常是些宣肺、止咳的药物。经过一段时间治疗会发现患者感染加重、发烧、痰量增加。这是为什么?

在肺热发生后,肺热熬液成痰,痰引起咳嗽反应机制,同时痰又演变成细菌培养基加重感染程度,可见痰已经成为致病因素,从常理上讲应该以治痰为主。但是中医又有一个基本常识“见痰休治痰,见血不治血”,大医家朱丹溪认为“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可见痰是气的病理产物。在肺热发生后,肺热引起气胀,壅塞肺部和气道,肺气肃降受到影响,进而脾气的输布功能受到影响,导致津液停聚成痰,所以“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同时肺克制肝的力量不足,又引起肝气过于疏达、肝阳上亢,胃火、肝火循经络上炎,导致肺热加剧,从而构成不断加重的恶性循环。如果肺气肃降功能恢复,就会使五脏的气机运行正常,脾气正常则痰失去生成之源,胃火、肝火熄灭则肺热被釜底抽薪,那么肺热就会逐渐消退。肺的肃降功能恢复带动宣发功能恢复,痰可以被不断咯出,痰症消退使咳嗽减轻至停止,肺热证就根本得到了缓解。

所以在治疗肺热证时,当以降气为主,帮助肺恢复肃降功能,进而帮助人体恢复正常的气机运行,而不应一味治痰、治热。

2、一些中医在治疗肺热证时,忽略了大肠对肺热的影响。

肺与大肠相表里,即夫妻关系,这在中医、西医都得到了认可。肺可以移热大肠,大肠也可以移热肺。大肠内浊气大部分由肺排出,小部分经肛门排出,当肺功能障碍时,就会导致浊气壅积体内产生病变可能。所以,一部分肺热证是由于肺移热大肠,导致大肠气壅、秘结,反过来影响肺气运行,形成大肠积热,大肠积热上传肺,形成恶性循环;还有一部分肺热证是由于大肠有积热、燥屎热结,逐渐移热于肺,并影响肺气肃降,从而导致肺热加剧形成肺热证,所以“肺与大肠相表里”是治疗肺热的一个重要线索,绝不能忽视。总之,大肠以通为用,肺气以降为和,二者的通和降是互相依存,互为因果的。

临床上有很多案例生动地说明了,注重“肺与大肠相表里”,采取肺肠同治有非常明显的治疗效果。比如:儿童肺热感冒后容易引起发烧,而且发烧时间比较固定。采取肺肠同治的患者,由于肠热被清除,排便正常,发烧很快就得到根治,而只是一味消炎、退烧的对照,但由于儿童大便秘结,有的家长为痛苦的孩子用手抠大便,但发烧不能得到缓解。再比如:有的医生发现孩子口水非常多,而且脸上有红点,就询问大便情况,在得知大便干燥时,就提早地采取肺肠同治清肺热,孩子的症状很快得到解决。如果这些症状不解决,肺热加剧,再遇到风邪、热邪或病毒细菌就很容易染上重感冒或肺炎。那么,医生为什么会意识到孩子大便会干燥?因为口水非常多说明脾的运化输布功能有问题,脸上的红点有可能是大肠排毒,而这两个症状的病因很可能是肺热。

所以,医生在肺热的临床辩证时要充分关注大肠的病理变化,在大肠有热时要及时通便清肺,在大肠未热要及早控制肠热的发生,保证人体气机运行畅通,为肺热的清除建立非常好的条件,医生在治疗肺热证时,要采用麻杏石甘汤等传统肺肠同治的汤剂或相应中成药。

3、一些中医在治疗肺热证时,忽略患者的体质因素。

辩证施治就是要因人、因时、因地而异,所以仅仅考虑症状是不够的,还要关注人体差异,尤其是体质因素。

肺热证的发生和人的体质有很大关系。经常发生肺热证的人以孩子和老人为多,富人多穷人少,胖人多瘦人少。为什么?因为孩子大多数是阳性体质,阳气过盛容易湿聚而蒸灼为痰,感染后也容易发烧,所以儿童在受到寒邪而影响,化寒为热的可能性非常大,在治疗时要注意儿童的大小便变化,要清热和降气;老人因为脏器功能老化,代谢能力减弱,同时运动不便,导致经常性、习惯性便秘,肠内经常有积热,肺内有大量伏痰,也极易引起肺热证,所以在治疗老慢支时,要注意痰是否黄或暗,二便是否通畅,要注意通便;富人相对于穷人吃肉多,营养好容易伤脾,导致生痰,同时富人运动也少肠蠕动不足,气机经常滞涨,体内有积热,还有富人经常使用空调,容易受寒邪和热邪,这都是引起肺热的前提;胖人相对瘦人,阳性体质的人较多,且胖人运动不足,肠蠕动不足,脾胃压力也大,积热和气滞比较多,也容易引起肺热证。

所以,医生在询问患者的咳、痰等情况时,要结合患者的体质辨别疾病以及疾病演变的可能,做到辩证施治。

(二)从西医角度,关键是要建立肺热的概念。

西医没有肺热证的说法,和肺热证对应,西医的疾病主要有感冒、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慢阻肺、肺心病等等。也就是说对于其中的任一疾病,中医根据辩证都有可能认定为肺热证。西医是静态的,标准的认识疾病,中医是整体的、动态的认识疾病。这不是对立而是互补。西医在疾病治疗时如果增加整体观和动态观会取得认识的突破和治疗的突破,现在越来越多的西医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一些重大疾病也常常主动邀请中医专家会诊,这是人类的福祉。

目前在西医领域出现了大量借鉴中医肺热证的概念开展临床探索的案例,主要体现了两个趋势。

1、清热、退热已纳入西医主流治疗方法。

对于感冒、支气管炎、慢支、哮喘等疾病,一些西医在正常的西医诊断标准里加入了对热的理解。在处方里除了开出抗病毒、消炎、止咳、祛痰的西药外,还加入了清热解毒的中成药。

一些西医还注意到患者的气胀、肺胀等症状,并逐渐认识到气与痰热、咳之间有一定联系。他们发现发热作为人体的反应机制之外,也有内脏热气、浊气在体内聚集的原因,而这些非正常的热会导致痰变稠,难以咯出,留在支气管和肺内形成细菌的培养基,所以在促进人体的排痰时更应该清除人体的“废热”。

人体的“废热”得以清除后,患者的呼吸顺畅,排痰变得容易、咳嗽减少,从而患者的生存质量大幅度提高。另外,“废热”和发烧呈现有规律的同步同频发作,清除“废热”有利于控制发烧的强度,保护中枢神经。

2、肺肠同治法已成为流行的治疗手段。

肺与大肠存在着密切的生理关系,已经被西医广泛认可,其中灌肠疗法已经成为比较普遍的西医退烧方法。西医认为对一些肺部疾病采取肺肠同治有着意想不到的临床效果。

从西医角度看,通腑(大肠)具有四个方面的作用:①通腑可以使胃肠蠕动加强,促进排便或排气,腹压降低,胸肌运动幅度加大,直接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②通腑可以使滞留于肠道的病原体及其毒素排出体外,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改善微循环,从而保护了机体重要脏器的生理功能。③通腑可以改善肺的换气功能。④通腑还可以刺激肺泡巨噬细胞分泌增多,从而提高肺的免疫力。

下面是一篇发表在《光明中医》2005年2月第20卷第一期的临床案例,医生宋勉优采用了肺肠同治法就诊一个热邪实证的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

案例:姚某,女,28岁。五岁时因受风寒而出现气喘、气短、咳嗽、咳痰。经医院诊断为支气管哮喘。此后,患者若受风寒便出现上述症状。病情逐年加重。近一、二年来,患者的病情明显加重,经常服用或静滴氨茶碱、抗生素、激素等药物,但疗效仍不佳。经常气喘、咳嗽。五天前,患者又因感受风寒,气喘、气短等症明显加重而收入住院。入院后,立即给持续吸氧,静滴氨茶碱、左克、阿米卡星、地塞米松等药治疗。三天后,疗效不佳,见病人,跪爬于床、不得卧、张口呼吸、呼吸极为困难,两肩高耸,言语不清,冷汗淋漓,心悸不宁,面面唇灰暗,目圆睛突,痰黄粘稠,舌干苔黄腻,口苦咽干,尿齿便结,脉弦滑细数。证乃痰热壅肺,余热肠腑,肺气不痛,肺失宣降。宜用平喘痛肺治疗。药用:麻黄、杏仁、石膏、黄芩、地龙、白果、桔梗、鱼腥草、半夏、甘草加生大黄。服用两剂后。鲜稀便3次,随即哮喘明显缓解,喉中无痰鸣,可平卧休息。继而以肃肺化痰调理。

所以对于感冒、支气管炎、哮喘、慢阻肺等肺部疾病,当发现有咳嗽、痰黄或暗、肺胀、大便干、小便黄的症状时就有必要清肺热,而且有必要采用能肺肠同治的中成药。虽然西医没有必要按中医肺热证对患者进行治疗,但接受肺热的概念,在联合用药时考虑肺热这一因素,进行肺肠同治,是不存在什么主次之争的,这只能使患者的满意度和依从性增加,使西医朋友的临床医术更显高明。

综上所述,当某患者临床症见咳嗽、痰黏、肺胀、气憋等症状,无论你是西医确诊为急性支气管炎,还是你是中医确诊为痰热壅肺型肺热证,你都要认识到应该清热尤其要清肠热、应该降肺气,通过对肺热的清除和气机的恢复达到治本的目的。至于中药的配伍或者西药的联合用药,那就要依据具体情况而定了。


 

上一篇:肺热证的发展趋势

下一篇:肺热证历史沿革

新浪微博二维码

银黄二维码

》电话:0731-82832787 》传真:0731-84476011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芙蓉中路194号 版权归湖南安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所有 》 备案号:湘ICP备2021003350号-1湖南安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安邦制药